close

  世相觀察
  4日,中國社會科學院、中國氣象局聯合發佈的《氣候變化綠皮書:應對氣候變化報告(2013)》指出,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。霧霾天氣現象會給氣候、環境、健康、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:提高死亡率、使慢性病加劇、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,改變肺功能及結構、影響生殖能力、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。
  在這個霧霾蔽日越來越司空見慣的年代,公眾對霾的體認,大多還僅僅停留在“天氣”的地步。因此,才有心情調侃復調侃,說“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,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,卻看不見你”。有消息說,10月31日以來,北京遭遇“三連霾”,時間長達70多個小時;其實,被“霾沒”的不僅僅是北京:2日,河北、山西、陝西、河南、山東、天津等地均出現了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;華北大部分地區再度成為重災區,北京、天津等地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,達到嚴重污染。
  對於民眾來說,霧霾對經濟的影響,或者對天高雲淡的隔絕,未必是最令人擔心的事情。倒是以下這些消息,更為糾結人心:“江蘇8歲女童患肺癌”、“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霧霾危害甚至比非典更可怕”……事實與事實之間,說法與說法之間,也許未必有板上釘釘的直接關聯,但在“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29.9天,較常年同期偏多10.3天,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”的背景下,還是令人產生生存意義上的健康焦慮。
  如果說此前公眾對PM2.5爆表的爭議還停留在知情訴求之上,那麼,眼下“豬血菠菜湯”等悄然流行,顯然是公眾對霧霾之害的擔心。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理由:一是眼下的霧霾預警還很“粗放”,不少地方對“空氣重污染預警”及相關“應急措施”的發佈,未能如暴雨、雷電等“氣象災害”那麼重視,一般只是在微博、電視等渠道發佈,結合粉絲數量和電視開機率來看,效果堪憂。二是各地雖治理有方,但霧霾越發頻仍,而民眾的認識也不夠深刻。今年2月份,歐洲心臟病雜誌發表資料稱,他們對154204名住院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進行統計,在住院期間假如空氣質量不好,每增加10微克/立方米,病死率增加20%。可見,此類研究,與中國社會科學院、中國氣象局聯合剛剛發佈的《氣候變化綠皮書》不謀而合。
  認識霧霾之害,並非是製造恐慌或危言聳聽,而是喚醒全民參與的群體自覺。9月12日上午,國務院正式發佈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,這份被輿論稱之為史上最嚴的大氣污染治理“國十條”細則,是中國治理霧霾的行動利好。但值得註意的是,乾凈健康的大氣環境,不是投入就能有產出,更不是幾個部門的責任,需要一點一滴、一絲一縷的盡職與用心。由此而言,科普霧霾之害,其實也是治霾的第一步,所謂認識是行動的嚮導——只有認清霧霾的危害,才能有所警覺,進而增益共識、推動進程。
  鄭之文(江蘇 媒體人)  (原標題:普及霧霾知識是治霾第一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w18ewdt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